近日“永和豆浆检出转基因成分”等相关报道,再次将转基因食品推上“风口浪尖”,消费者闻之色变的心态愈发严重。在新区日前举办的第八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“转基因安全与公众意识论坛”上,专家指出,目前上市的所有转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,但受“安全”之争等因素影响,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已走到”十字路口“。
转基因食品被“妖魔化”
记者昨日走访新区多家大型超市发现,目前市场销售的具有转基因标识的商品以食用油、酱油等食品为主。以食用油产品为例,记者注意到,福临门等多品牌的菜籽油、大豆油等十几款产品包装上都注明“加工原料为转基因大豆、油菜籽”等字样。正在超市购买食用油的市民董先生告诉记者,由于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并不清楚,因而尽量避免购买标有“转基因”字样的食品。
“国内外实践已充分证明转基因安全风险能够控制,经过科学评估、依法审批的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一样安全。”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介绍说,转基因作物问世已近30年,实现规模化生产应用也近18年。目前,全球转基因作物种类、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。转基因生物育种的广泛应用已是科学发展的必然,大势所趋,不可逆转。
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徐海滨表示,目前消费者真正能接触到的转基因食品是很少的,主要以大豆油、菜籽油等食用油和木瓜为主。“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的观点,目前上市的所有转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。也就是说,有安全证书、经过相关部门批准,进入市场销售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,这个是有定论的。目前,转基因食品有些被‘妖魔化’,消费者应该以科学的眼光对待转基因食品。”徐海滨告诉记者。
生物育种“走向何方”
同时,记者在论坛上了解到,围绕着转基因产业的发展,业内专家达成共识,认为我国转基因生物育种发展正处于关键时刻。
“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已走到十字路口。”黄大昉坦言,我国是世界上率先研究农业生物育种的国家之一,但是由于在“转基因安全”等问题上受到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和牵制,近年来我国农作物育种的产业化进程减慢。
黄大昉指出,除棉花以外我国没有一个重要转基因农作物研究成果被批准产业化。近年来,我国在重要转基因作物产业化推进上停滞不前,不仅在发展水平上与美国的差距重新拉大,而且发展速度已落后到巴西,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之后。“如果继续陷入‘安全’之争而止步不前,就将失去发展的难得机遇,我国积多年努力形成的研发优势将会得而复失,结果不仅会让生物育种发展与市场受制于人,我国经济社会也将受到严重影响。”黄大昉表示。
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万建民则认为,我国转基因生物研发面临诸多挑战,制约我国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竞争能力的提高。他建议,应加强中下游、产学研用紧密结合,培育生物育种产业,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,建立新品种培育和规模化制种平台,推进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快速发展。